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全过程称之为造园。
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模山范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
小中见大构园手法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
藏景园墙
景愈藏则境愈深
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意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中国园林的主景与高潮往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其精华部分要“千呼万唤始出来”,方才见其韵味。这与西方规则式园林开门见山,一眼观尽的手法迥然不同。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整体生成的一条美学规律,它在园林中有着普遍的表现。园林艺术的关键在于“景”的表现。为了使得景园能够步移景异、意境幽深、引人入胜,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无不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无论是分景、障景、隔景,都是为了追求“曲”,使景致丰富深远,增添构图变化,以达到景愈藏则意境愈深的效果。
园林窗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中国古典园林“化虚为实”,主要体现在园林中建亭、造廊、开窗以借外景中。“园林巧于因借”,说的就是不仅局限于园中景色,而是注重把游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突破狭小的空间的局限,将远山近水、竹林繁花等自然风光借入园中,使主人只需坐卧在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内,仿佛赏玩一幅山水画,透过门窗便可饱览园外的无限风光。
虚景胜实景
虚景胜实景
园林中重视实景的处理,也重视虚景的处理。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云雾、日月星辰等虚景有时更胜实景;柳浪闻莺、雨打芭蕉中的鸟鸣与雨声是虚景产生的美;峨眉云海、佛光则使游人心旷神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情画意把园林意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园林楹联
楹联题记点景明志
苏州园林中的楹联和匾额无一不是名宿大儒的大手笔,这并非是园林主人不学无术,附庸风雅,而是园林主人本身就都是饱学之士。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文因景成、景借文传”,诗文与景色相得益彰,景园充满了生机,才有诗情画意。
园林莲花
在造园者的眼里,园林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建筑实体和自然景观,而是以此做为依托,寄寓其情趣和遐想的心灵空间,是自然山水、建筑景观与主休审美思想共生共存的载体。园林这种载体包含了先哲们的智慧思想,甚至融入他们的灵魂,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