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概述:可园坐落于莞城西的博厦村,相比较同为广东四大名园的清晖园、梁园,占地面积较小仅约2200方米。虽说占地面积不大,但其仍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可园蕴秀,寓意了可园秀丽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今天,可园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蕴秀”是东莞八景之一,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
园主介绍:张敬修(1823-1864年),字德甫,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人,官至江西按察使,是唐代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青年时投笔从戎,一生三起三落,宠辱不惊,充满了传奇色彩。虽出身行伍,却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雅士,可谓能文能武。根据史料,张敬修“嗜翰墨、工诗词、善画梅、长写兰、好金石、爱名琴、喜搜石。”张敬修作为可园的主人,其言行修养在可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张敬修的画秀逸天成、笔墨超绝、清雅秀逸、笔力雄健。张敬修不仅修筑了可园,而且以诗吟园,以文咏志,留下不少佳作。张敬修酷爱书法,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即是其亲笔书写,二字均一笔写成,雄浑有力。素喜花草,尤其是兰花。爱好名琴,不惜在可园中斥资修建绿绮楼,用以珍藏岭南四大名琴之一——绿绮台琴。
“可园”的由来:关于可园的名字,历来有几种说法,以下面两种为主:1、落成后,邀文人雅士游赏,几乎异口同声说“可以,可以”,主人遂命名为“可园”。2、主人仕途三起三落,节能顺其自然,乐天安命,怡然自可,遂取名“可园”。
独具匠心的平立面设计:可园占地面积不大,仅三亩三约2200平方米。大门入口设在东南角,朝东,正对东莞夏季主导风向。门口有一约20平方米的荷花池,园外北面有宽阔的可湖,西北面有后花园。园内主要建筑物:“可堂”、“雏月池馆”、“绿绮楼”位于北部,“双清室”、“可轩”、“邀山阁”位于西部,这些建筑物大都是南北向。中部为露天庭院,环绕庭院布置了半边廊一一“碧环廊”。全园立面为东部、南部低,北部、西部高,全园最高的邀山阁就位于西部。围墙也是东部矮且通透,西部、南部高而厚实。
这种平、立面设计的目的正是利于引夏季清凉的主导风入园,并且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西面、西南面围墙高而密实,且贴墙分布不少天井、冷巷,正是为了隔绝西晒,造成较多阴影区,利于园内空气冷却。园内水体面积少有利于防止园内空气过于潮湿并利于园内游览路线的安排。
从可园全景图可知,可园的总体建筑风格是“畅朗轻盈”。它占地面积不大,只有三亩三,但其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且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园内建筑压边摆布,留出的中间空地作庭园,视线开阔、畅朗,有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不一般的通风散热的役计:广东沿海一带陆地夏季盛行东风、东南风,风质凉爽, 热环境设计上可以利于夏季主导风对室内散热降温。但因风速不大, 就一须创造各种引风入室、组织通风的手法。可园的通风散热设计正是注意了这一点。
当地主导风—清凉的东风进入朝东的大门之前, 先经门前荷花池及其周边的绿化盆栽形成的宜人小气候的冷却,然后经过园内大大小小的天井和曲池盆栽形成的“风压通风”和和天井冷巷形成的”热压通风“相结合,使可园形成了完善的自然通风系统。
紧靠“邀山阁”北面的一个深天井, 上部风口与下部风口高差较大,为热压通风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天井开口不大,除夏至前、后某天中午,下部终日不受烈日照射, 成了通风系统中的“冷源”。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这个冷源设计了人工通风, 在接待贵客的“可轩”地面正中装有铜管, 连通隔壁房。小房设有一风柜, 仆人转动风页, 从冷源抽冷风向铜管鼓风。于是, 可轩内, 凉风从铜管口徐徐冒出, 客人在盛夏到此饮宴, 凉风阵阵, 宾主 也不会受仆人干扰。离地面越高, 风速越大。17.5米高的“邀山阁, 位于“可楼”顶层。这里是园内风速最大的地方。阁内四边开窗, 不管哪个方向的风吹过, 都在此阁的楼梯口形成负压, 于是楼梯也成了通风的风道, 天井下部阴凉的空气就沿天井经楼梯被抽吸向各层室内, 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