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 L.
别名:洋水仙、喇叭水仙
科属:
花语:神秘
黄水仙石蒜科多年生草本。鳞茎球形;叶直立向上,宽线形,钝头。花茎高约30厘米,顶端生花;佛焰苞状;花被管倒圆锥形,花被裂片长圆形,淡黄色;副花冠稍短于花被或近等长。喜冬季湿润、夏季干热的生长环境。
形态特征
黄水仙为多年生草本。有皮鳞茎卵圆形。直径2.5-3.5厘米。叶4-6枚,直立向上,宽线形,长25-40厘米,宽8-15毫米,钝头。花茎高约30厘米,顶端生花1朵;佛焰苞状总苞长3.5-5厘米;花梗长12-18毫米;黄水仙的花被管倒圆锥形,长1.2-1.5厘米,花被裂片长圆形,长2.5-3.5厘米,淡黄色;副花冠稍短于花被或近等长。花期春季。
生态习性
黄水仙喜冬季湿润、夏季干热的生长环境。因此,盆栽黄水仙秋冬根生长期和春季地上部生长期均需充足水分,但不能积水。开花后逐渐减少,鳞茎休眠期保持干燥。对光照的反应不敏感。除叶片生长期需充足阳光以外,开花期以半阴为好。生长期长时间光线不足,叶片伸长柔软、下垂,但对开花影响不大。应在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至微碱性砂质壤土为宜。
花期
为秋植球根,有一定的抗低温能力,在华东地区可露地栽培;但不耐高温,在夏季高温后,还必须经过低温春化过程。休眠期较长,春化过程的时间也较长,要求也高。在促成栽培时,若遇到30℃的高温,会导蜕分化现象而影响开花。因此,为防蜕分化,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各植。9月-10月种植后,球根不断生长出叶和根,入冬后生长延缓。
初春气温转暖后,叶后便迅速生长,待长出3-5枚叶片后,从叶丛中抽出花葶,花茎几乎与叶齐平。开花后,地下球开始发育,到6月-7月地上部分枯死,植株进入休眠状态。新球的花芽分化于4月下旬左右开始,而于休眠前完成。
通常在8月初把种球放入8℃的冷库,处理8周,可在11月开花;若8月中下旬进行低温处理8周后定植,12月开花;8月底处理,10月下旬定植,翌年1月开花;9月上旬处理,10月底定植,翌年2月份开花;9月中下旬处理,11月上旬定植,翌年3月开花;不处理,10月-11月定植,翌年3月-4月开花。
分布区域
黄水仙原产于欧洲西部,分布于西班牙、葡萄牙、德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等地,在欧洲的很多花园中都有生长,野外生长于森林、草地和岩石地面上。在我国多地有栽培。
作用用途
黄水仙的主要价值是花有观赏的价值,其花美丽深受大众喜爱。冬春开花,花大色艳,是新春佳节较好的盆花与切花。用它点缀窗台、阳台和客室,显得格外清秀高雅。用于花坛、化境、草坪和水池边缘摆放,使得早春风光更加明媚。开花的盆栽黄水仙商品应放5-12℃温度范围,照度保持在2000-3000勒克斯,每天照明12-14小时,其商品价值能保持长久。
文化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对黄水仙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至今,黄水仙的栽培品种达到26000个,平均每年推出160个新品种。黄水仙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和应用。
中国栽培黄水仙始于19世纪末,主要在沿海大城市引种栽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植物园相继引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不少城市大量引进黄水仙鳞茎作展览和大环境布置。